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每當有人跟我說,我的一些轉變時,與其預期是好事,我下意識會很緊張,更常害怕是不是我又犯了什麼錯。
六月的時候,有人兩次點醒我,我的這種害怕做錯事,戰戰競競的心態。
第一次他只是告訴我,他注意到我在衣著上的改善。但我的反應就好像我又做錯什麼事似的。
最近我明白一件事,多年來,有人利用我的這種心態掩耳盜鈴,利用我的罪惡感,來掩飾自己的無能。當我看懂了他的伎倆並予以反擊,他的聲音就像神隱少女裡的無臉人,越來越小、越來越小,即使偶爾企圖反擊,但是力道已經不如從前。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吳下阿蒙的逆襲啊!

霍伯的成功,安哲拉爾的悖論

話說從頭

2020年5月12日,我和霍伯・安哲拉爾(Robert Ingelaere)合寫的商業書〖成功的悖論〗(Le Paradoxe de la réussite)在亞馬遜上出版了。一個月後,英文版和中文版也都上市。這是我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以精神分裂患者故事為主題的〖聯星〗(Une étoile binaire)。

這本書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個故事,一個醞釀三年的故事。

話說2016年當我積極經營直銷,並到處參加活動認識人時,一位熱愛網路行銷的朋友帶我去參加一個直銷商的聚會。聚會地點在Pont Saint Maxence,位於巴黎北方的瓦茲(Oise)省,靠近貢比涅(Compiègne)。

聚會的場所很特別,是在一座城堡的其中一個公寓裡。法國各地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城堡,而這一間則是翻新後將內部以公寓為單位出售。聚會的主人就是遠道從泰國回來的霍伯。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也是這間城堡公寓的房東。聚會結束後我就再也沒見過他,但是當初邀約的朋友則繼續跟他保持聯絡,並偶爾跟我提起霍伯的消息。 閱讀全文〈霍伯的成功,安哲拉爾的悖論〉

睡眠科學

自我成長(Peronal development)多年來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項目,目的除了更了解人性,重點是可以(或者應該說就是要)把自己當白老鼠,要把自己變成更好的人。尤其當我接觸到Mindvalley這個奇妙的人類進化教室時,更是大開眼界。我對怎樣改善人類的精氣神還有工作效率、專注程度,在開始經營事業後更是很有興趣。雖然我本來就是在練氣功,但是以往我一直沒有特別去研究自己還可以怎樣提昇自己練功的品質。

今年六月接觸到Mindvalley上,由Robin Sharma(「和尚賣了法拉利」作者)開的一個課程,其中提倡每天5點起床,論點是這是一個最不會被干擾的時間,起床後一小時內運動、寫日記和學習,可以在上班為他人奉獻時間精力前,先讓自己學習成長。

不消說,這對我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決定達成,也做到了,卻發現我還是很需要七至八小時的睡眠,如果要五點起床,我必須九點睡覺,但是實際上做不到,我連十點睡覺都很困難。結果就是我經常一天只睡六小時,我會習慣性地在五點起床,但是大約七點就會需要休息,喝咖啡也沒有用,喝咖啡甚至會讓我更想睡覺。整個人經常會覺得很累很累,反應速度很慢,還好我午飯過後可以小睡一下,週末更是必須補眠。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開始質疑這套方法是否對我有用?結果昨天剛好看到睡眠醫師Dr Michael Breus所講的一堂課「睡眠科學」,主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睡眠型態,Miracle Morning或5 AM Club不見得適合所有人。主持人Vishen(Mindvalley的老闆)的補充說明更是指出:「5 AM Club的重點在於在『在上班為他人奉獻時間精力前,先讓自己學習成長』,而不見得非得要五點起床不可。」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只去上Robin Sharma的課程而五點起床對你效果不好,你要明白那可能只是因為你不適合五點起床。

這個一小時的網路課程看完後,趕快去買他的書「生理時鐘決定一切!」(與我們公司合作密切的奧茲醫生也為他寫序),還發現這本書早就有中文版。做了書中測驗後,發現自己屬於「熊型人」,全世界50%都是熊型人,他們每天需要八小時睡眠,每天11點睡覺,早上7點起床。醫生還提出很多適合各種睡眠類型人士的建議。

我們很容易忽視睡眠,事實上我自己就長期忽視睡眠,我以前常覺得少睡一小時沒什麼關係,而且睡飽的人也容易被歸類為懶人。沒有人想被貼上懶惰的標籤。但是根據研究,只要少睡90分鐘,隔天腦效能就會減少30%。而高效能者的平均睡眠時間為8h30,普通美國人則為6h52。雖然有些大老闆如Elon Musk幾乎自豪地說自己每週工作120小時,也就是每天工作17小時以上,包括週日。在他去年於紐約時報做出以上陳述後,2018年8月17日,Huffington Post的老闆Arianna Huffington寫了一封公開信勸告他不要這樣糟蹋自己的身體,因為她自己就曾經於2007年過勞而頰骨破碎,在血泊中醒來。今日科技的便利、無時無刻上網也帶來無孔不入的干擾,相關著作已經有許多,如何在生產力、專注力與身心靈健康之間找到平衡點,無疑是現代人最大的挑戰。畢竟,贏了全世界,輸掉健康、親密關係,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年輕的時候這句話聽著遙遠,但不知不覺驗證這句話的時機也比想像中更快的速度到來,那時,就開始明白,這不但是真的,而且如果不行動,很快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